為何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也難以死於非命?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也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及無用之大用思想
齊桓公登位之初,他聽從瞭鮑叔牙的規勸,不但原諒瞭對他有一箭之仇的對手管仲,而且還重用他為相。管仲果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在輔助齊桓公期間,大力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尊重民意,順應民心,使齊國日益強盛。
齊桓公聽信奸佞小人
桓公、管仲君臣經過近四十年的勵精圖治,終於修成正果。齊桓公“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瞭“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管仲也同周公一起,被後人尊為聖相。君臣二人,在春秋史冊上留下瞭光輝的一頁。

齊桓公的石像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齊桓公晚年,同樣陷入瞭歷代君王很難逃脫的這一魔咒。晚年的齊桓公日漸昏聵,寵信重用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諂媚邀寵的奸佞小人,導致齊國內政日趨腐敗,國勢日漸衰微。
管仲在臨終前,堅決拒絕瞭齊桓公提出讓易牙任相的建議,並一再告誡桓公要防范易牙的野心和陰謀。可惜,管仲的這些肺腑之言全被齊桓公當做瞭耳邊風,最後,齊桓公隻得獨自吞下自己釀成的苦果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