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偉岸鑄就端午之靈魂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原來趙括並非碌碌之輩,麥丘一戰盡顯軍事才能
在“端午文化”中,不但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蒿等傳統民俗,還有流傳更廣的先哲精神;端午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就一直備受推崇。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以歷史人物為主題命名的節日並不多,而端午節就是為數不多的一個。端午節的很多傳說都與屈原有關,或者說端午節大都是因紀念屈原而形成的。劃龍舟和包粽子都與屈原有關,寄托著人們對一個忠貞不渝之人的敬意和緬懷。正是有瞭屈原之偉岸,才鑄就瞭端午之靈魂。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一個最被認可的傳說就是憂國憂民、投江而亡的愛國者屈原。龍舟與粽子也是我們用來表達對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猶未悔”之愛國主義操守的樸素緬懷。每當端午節來臨之際,繼承屈原等先賢的傢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常態內容。近代以降,無數仁人志士為瞭國傢的解放和民族的復興忠貞不渝、舍生取義。他們身上折射出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操,無不激勵著後人繼承他們的遺志,繼續向前。其實,每一次過端午節,都是一次對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再一次強化。愛國主義永遠不會過時,屈原在國傢利益面前的決絕就是中國人身上所體現的傢國情懷、忠義仁愛、高潔做派、寧死不屈、身殉理想的高貴精神之化身。
屈原的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的精神是中國民族寶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他以高貴的人格譜寫瞭一曲一曲偉大的詩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就是他憂國憂民的例證。屈原的忠厚、仁義、堅貞,以及不受惡濁世風的沾染,不同流合污,寧死不污,為理想而死,為正義而死的氣節,即是中華民族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完美詮釋。他對鑄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樹立瞭光輝的榜樣,這當然是端午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