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如何解說人與宇宙關系?莊子用蝸牛角這樣作喻
文章分類:戰國
《莊子》 王重興作品
對於人與宇宙的關系,在現代科學語境裡,其畫面是很清晰的。在浩瀚無邊的宇宙面前,人類實在太渺小瞭,據說直徑長達幾百億乃至幾千億光年,哪怕飛船達到光速,也無法窮盡宇宙的邊緣。想一想這個都覺得累,連對比的勇氣都沒有瞭。
而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代,人與宇宙的對比是怎樣的呢?關系又是如何的呢?關於這一點,儒傢的說法並不多,在儒傢的眼中,宇宙更多的是人類情懷的一個載體,而在道傢的眼裡,宇宙多少還是一個物質的存在。我們借助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看看老子和莊子的觀點。
莊子:一個蝸牛角可以容下一個國傢
在莊子的眼中,世界有好幾重對比,首先是陸地和大海的對比。沒有航海經驗的他,一直認為陸地在大海的環繞當中,和大海相比,陸地很渺小,因此有古井邊的海龜跟井底之蛙說大海的故事。具體而言,莊子說:咱們中原地區,和大海相比,就好像一粒米在倉庫裡的地位,“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其實,在地球上,陸地占比三成,海洋占比七成,沒莊子說得這麼誇張,但是莊子認為海洋比陸地大的觀點,倒是有道理的。這個觀點直接影響到後來的蘇軾,蘇軾在海南流放,他安慰自己說:海南是島,被大海環繞,而大宋所在,也是個大島,也被大海環繞。與現代地理觀念驚人地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