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劇評|“傳統”的陷阱:談梨園戲《朱買臣》《呂蒙正》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五代)巨然繪畫作品欣賞
導讀
《朱買臣》和《呂蒙正》都是梨園戲的傳統劇目。去年底福建梨園戲傳承中心在北京、上海的巡演中,它們雖不如新編劇目《禦碑亭》那樣引起廣泛討論,但演出的藝術水準還是得到普遍贊譽。這些贊譽主要集中在它的“敬畏傳統”“恪守傳統”,而我的感受恰恰相反:所有在劇場裡真正打動我,甚至讓我忍不住手之舞之的部分,其實並不那麼“傳統”;而傳統的串折、戲弄段子穿插等形式與現代劇場觀演習慣的捍格之處,反而阻礙瞭這兩個作品去完全地征服劇場,征服觀眾。
朱買臣故事是中國傳統戲劇中的流行題材,從宋戲文、元雜劇、明傳奇到清代地方戲始終演出不衰。和今天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昆曲《爛柯山》、京劇《馬前潑水》相比,梨園戲《朱買臣》最顯著的情節差異,就是有一個團圓的結局。朱買臣的妻子沒有因覆水難收而羞愧自盡,她腆著臉托張公向朱買臣求情,而朱買臣好像也沒什麼原則,居然與她和解瞭。中國傳統戲劇中的大團圓結局,不隻表達善有善報的樸素願望,在道德的勝利和秩序的強化中,它實際發揮的是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為國傢權力不及和不足的領域提供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規范。因此,在中國傳統戲劇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打破大團圓結局就成為許多戲劇傢革新的方向,梨園戲新編劇目《禦碑亭》對京劇傳統劇目《禦碑亭》的改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在朱買臣這個案例中,情況可能剛好相反:不團圓的結局具有濃厚的道德規訓色彩,而像梨園戲中的團圓結局,反而蘊含瞭不自覺的)現代性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