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蘇軾誕辰980周年:北宋第一段子手的謫仙生涯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真壯觀!明代仿李公麟白描:五百羅漢圖
哲宗紹聖元年,原新政的中堅分子章惇拜相,貶斥舊黨。蘇軾被以“譏斥先朝”之名貶往惠州。又是因“譏”,蘇軾對此種欲加之罪甚覺反感,揮筆寫道“浩然天地間,唯我獨也正”。
惠州是哪呢?就是那句有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嶺南。蘇軾名滿天下,他一到就受到嶺南人民的熱情歡迎,“父老相攜迎此翁”。當地的文人、官員平日難見文豪大傢,更是抓住機會與蘇軾結交。嶺南氣候濕熱,為瘴癘之地,蘇軾又年事已高,朋友們都很擔心,不斷派人送禮物、書信和藥物來。關切之情可謂“隨風直到嶺南來”。不可否認的,大傢對蘇軾的喜愛,是其飽受榮枯盛衰,依然能樂觀、豁達,不失風趣的重要原因。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歷經種種,蘇軾已徹底看開,決意拋卻過往,追尋生命的真趣。他發現惠州人民自釀的“桂酒”龍眼酒)酒香異常,很是興奮,寫瞭大量的酒賦,還嘗試自釀;在給朋友的書信中,也要炫耀一番,對“桂酒”極盡誇贊,還真引得好友陸維謙從四川千裡迢迢趕來一嘗這“玉露瓊漿”。平日裡就是農夫的樣子,粗佈麻衣,自我打趣道“雞犬識東坡”。看到農民將口糧全部變賣繳納捐稅,挨餓受困,憤怒之餘,跑到太守府提利民生之策。無實權,也竭力做些澤民之事,出資建大塚安葬當地的無主骸骨,並寫祭文慰藉逝者;和蘇轍一起捐款,發揮其以前治水的經驗,在惠州建瞭兩個橋;還熱心當地人民吃水和瘟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