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抗秦援韓”敗在戰略保守
文章分類:戰國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打韓國。束手無策的韓國向趙國求援。而秦國此時真正目標是奪取趙國。
趙孝成王決定派45萬大軍“抗秦援韓”,統帥是戰功卓著的廉頗。面對強秦,廉初戰不利,於是帥軍退守,一守就是三年。遠道而來的秦軍難克趙軍,糧草補給困難。為擺脫困境。便開始實施范睢提出的反間計。
聽信讒言的趙孝成王準備用趙括替換廉頗,此議在趙國中央內部得到一致通過,而唯一提出不同意見的藺相如,也並非支持廉頗,隻是不放心由慣於紙上談兵的趙括去頂替廉頗。
那麼,老當益壯老英雄廉頗為什麼得不到趙國中央內部的支持呢?
強秦以60萬大軍攻韓,趙國以45萬“胡服騎射”精銳防守,在當時,攻守雙方的均衡值約為2:1,趙軍在軍力對比上並不吃虧。但是秦國經濟實力雄厚,物資儲備充足;而趙國的綜合國力卻明顯處於劣勢,無法支持大規模的長期戰爭。顯然,依靠持久戰取勝秦國,對趙國來講隻決對不是上策。
持續三年的與秦軍對抗,沒有有效地消弱秦軍的軍事實力的實踐,證明瞭廉頗提出的“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策略的錯誤的。而對慣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來講,其結果不僅自己馬革裹屍,還導致趙軍“數十萬之從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