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在魯迅的狂狷與周作人的沖淡之間
作者=孫鬱
來源=《博覽群書》
張中行生前常和我談起魯迅、周作人的舊事,都挺有趣,資料的價值不小。記得有一次他把周作人給他寫的扇面的照片給我看,隱含瞭許多歷史故事。我至今還保留著這些。周作人死後,弟子亦散,廢名逝於“文革”初,江紹原和俞平伯早已沉寂瞭。一些受苦雨齋影響的文人,也鮮及周氏的文章。其實,周作人的熱,是和張中行這樣的老人出現有關。無數模仿周作人體的文字的作傢出現後,人們才廣泛認可存在一個苦雨齋的傳統的。而張中行在這裡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
苦雨齋的弟子裡,就文采和智慧而言,廢名第一,張中行當屬第二。廢名是周氏早期的學生,張氏則屬後來的弟子。廢名喜歡周作人,乃學問和智慧的非同尋常,從那清談的路裡,摸索出奇、險、怪譎的新途。而張中行把苦雨齋的高雅化變成佈衣學者的東西,就和百姓的情感接近瞭。
張中行認識周作人是在上世紀30年代初,我相信起初周氏對他的引力隻是在文字上。因為他授課的效果並不好,隻是以文章名世。周作人與學生的交往沒有胡適多,親和力並不大的。但周氏的文章實在誘人,就見識和文字的魅力而言,除魯迅外,別人是不及的。周作人在那時是個清醒的思想者,古典文學的修養高,希臘文化的研究和日本文化的思考也深。這在北大是極其特別的。周作人是典型的個人主義者,又帶有儒傢的中和之調。他對西方的人文學說有相當深的理解,在審美的范疇裡,又深解東方藝術的要義。他的書那時在知識界風靡得很,博識與冷靜讓人動容。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他的聲名很大,雖沒有領袖之風,可在一些具體話題表述裡,見解常常在胡適、陳獨秀之上。胡適、陳獨秀的意識,有巨人的風采,別人是不及的。可是周作人的選擇是個人的,就讓一些青年覺得有可行的一面,是普通人的狀態。從北大畢業的人,講起自己的老師,文科的青年要佩服的往往是周氏。張中行後來越來越感到這位老師的重要。他身上能汲取的東西,是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所不及的。所以內心深處,就自然親近於周氏,也自稱是他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