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及其草書《杜甫詩條幅》考
據人民網明初書法,是在元人書風的籠罩之中。或許由於歷史的慣性,受到瞭元末書風的影響,如楊維楨、俞和、危素等書傢,均由元入明。在明初書法傢中,解縉屬於危素一脈,本文就解縉及其草書《杜甫詩條幅》,作一小考。
解縉(1369—1415),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江西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書法傢。解縉才思敏捷,聰穎稱絕,幼時受母啟蒙。據沈辰《書畫緣》載,解縉母高妙瑩,字叔琬。通經史,善小楷,曉音律,算數女紅極其敏妙。解縉孩時,其母畫地為字,於襁褓中教之,過目不忘。六七歲能即席吟詩、作對,一時傳為佳話,時以“神童”稱之。洪武二十一年(1388)進士,授中書庶吉士,改禦史。初甚受朱元璋愛重。後因“抗直敢言”觸怒朱元璋而罷官。八年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解縉再度出仕。但因立太子事,解縉賦性耿直,自難為明成祖朱棣所容。永樂五年(1407),便以“泄禁中語”,“廷試讀卷不公”,謫遷廣西。永樂八年(1410),他入京(今南京)奏事,適值成祖外出,乃謁見太子而還,竟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拷掠備至,受盡折磨。解縉歷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永樂十三年(1415),解縉被錦衣衛以酒醉後,埋雪中而死,年僅47歲。籍其傢,妻子宗族徙遼東。後謚文毅。解縉一生業績當是主持纂修《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2000冊。廣收古今圖達七八千種,總計約3.7億字。內容浩繁,巨細並蓄。早在入朝之初,解縉就向朱元璋提出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的建議,盡管當時未受重視,但仍然提出全書的指導思想,及具體要求。直到永樂元年(1403),成祖才下詔編纂。初由解縉率領100多人,用一年時間完成,定名為《文獻大成》。成祖以其內容不夠宏廣,於是又加派瞭姚廣孝、劉季篪為監修,動員儒臣文士2100餘人,重加修輯,用瞭五年時間,於永樂六年(1408)冬告成,由成祖改名為《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