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山西失守原因:閻錫山一個失誤 30萬中國軍隊潰敗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1937年8月5日,日本參謀本部決定進行華北會戰。日本軍部認為,如果控制瞭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就掌握瞭整個華北戰場的主動權。於是,日軍在華北戰場上實施的戰略中,突破華北西部山地,搶占山西就成為瞭重中之重。
日軍第二十師團,第五、第十師團各一部,與酒井旅團,沿平綏線進攻南口,第四師團、第三十二旅團、與第十二留守師團的鈴木旅團攻張北與張傢口,大井支隊則由沽源經龍泉關側擊平綏路,企圖囊括察哈爾 。
面對日軍的進攻,閻錫山也做出瞭相應的部署。當時中國軍隊的部署是,將日軍引至大同,閻錫山更是在大同佈置瞭30萬大軍,企圖將敵人一舉殲滅。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傢都知道,中國軍隊全線潰敗,日軍短時間之內就占領瞭山西。
關於山西作戰的失敗,有的人把它歸結於閻錫山為瞭保存實力消極怠戰,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國軍隊配合不力,導致全線潰敗。關於這些原因,也許是有道理,也許隻是出於慣性考慮。但實際上山西作戰失敗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一個細節,一個誰都不曾註意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