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飲食美學:東坡羹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楊門女將中的柴郡主是什麼人

東坡羹是蘇東坡發明的蔬菜羹,最初以蔓菁、蘆菔為主,也可以用其他季時蔬取代。蘇文談飲食的不少,都鮮見食譜的寫法,《東坡羹頌並引》卻詳述瞭這道菜的做法: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一瓷盌,下菜沸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盌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須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羹每沸湧。遇油輒下,又為盌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羹上薄飯,則氣不得達而飯不熟矣。飯熟羹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人罨,熟赤豆與盌米半為盌。餘如煮菜法。
蔓菁又叫蕪菁,即俗稱大頭菜,是很普通的傢常蔬菜;蘆菔即蘿卜;菘就是白菜。蔓菁四季都有,吃法卻不同: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莖,冬食根。明·姚可成匯輯的《食物本草》贊美它:“菜中之最有益者”,性溫,根葉味苦,有療效。
白蘿卜最普遍為我們知道的是行氣消食,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進胃腸蠕動,通利大便;又能增強免疫力,止咳化痰,治療咽痛失音。這兩道菜搭配在一起,不溫不涼,加強瞭化濕健脾的作用;若像蘇東坡那樣,加瞭作料和香油作菜羹,味道鮮美適口,相信是老少咸宜的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