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吳第一功臣王浚的功績為何被抹殺? 還差點掉腦袋
文章分類:西周
唐朝大詩人劉禹錫有一首著名的詩叫《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傢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在這裡我們姑且不論這首詩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樣的,單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對西晉平吳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領強有力的水軍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攻破吳國自認為固若金湯的西部國防線,才迫使吳國君臣在失魂落魄中“一片降幡出石頭”。但這隻是後人對此歷史大事的公平認可,而在當年的現實中幾乎無人承認王浚是平吳的第一功臣這一事實,因而王浚最後隻能屈居第二,且差點因此而自身不保,這其中的曲折原委到底如何呢?
事情得從孫皓這個變態皇帝身上說起。
孫皓雖然算是三國時期最後一個滅亡的皇帝,但卻也是最荒淫無度的昏君和暴君,但就是這樣一個皇帝,竟然能在蜀漢已亡以後茍延殘喘瞭十六年,直到公元280年才丟掉江山。確實有點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