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明朝輔臣楊士奇一生:佈衣出身入內閣四十年歷五朝輔四君
永樂到成化年間,臺閣體詩文成為當時的主流,而這背後代表人物就是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人均為內閣重臣,共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明朝得以興盛昌隆,三人功不可沒。三楊中,又以楊士奇“學行”見長,年紀也最大,可以說是三人中的表率。
三楊任內閣輔臣時,主要負責外廷方面的事務,在邊疆戍邊方面政績卓越。在經濟發展與官員隊伍的廉政建設方面也可圈可點。三人的功績極大提高瞭內閣的權利,已經由皇帝的私人秘書,上升到可以與丞相一職相抗衡的地位。到瞭明朝中後期,夏言、嚴嵩執掌內閣,已經與宰相無異,成為權力中樞,壓制六部。
楊士奇的早年人生經歷頗為曲折,也是少有的未通過科舉考試,從佈衣登朝堂。這在隋唐以後可謂十分的罕見,再晚一點,到瞭明英宗時期,就徹底杜絕瞭這種可能。
這裡簡單補充講一點明清的科舉選拔的打怪升級進程。的科舉,一般過瞭鄉試就是舉人頭銜瞭,然後考會試,會試過的畢竟是少數,沒過的那些也有不少人才。於是這些落選的就到國子監去,相當於現在的大學。除瞭落選的學生之外,也有一些是直接地方選派的,相當於保送生,還有一些日本等鄰國來的留學生。這些人在國子監上學是不用花錢的,國傢財政撥款。然後繼續參加考試,考上瞭進士的話,考得好的就能到翰林院,多數都是先編修幹起。翰林院編修,也就是編一編史書,明朝自傢的歷史記錄都是內閣來做。現在看來,倒像是國傢圖書館管理員。不過,翰林院不是隻有編修,翰林院學士已經參與到國傢重大政策的決策中。這群翰林院編修中,最優秀的則被選拔進內閣,內閣一般在一到八人左右,可謂鳳毛麟角。內閣的首輔地位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和宰相差不多。楊士奇四十年內閣輔臣,有二十一年擔任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