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東征伐吳的真正原因,為關羽報仇隻是一個幌子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野史揭秘:曹操陵墓外為什麼要掛上關羽的肖像?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眼看著就要攻拔襄陽、樊城,卻被孫權從背後捅刀子,功敗垂成,被擒身死,並且丟失瞭荊州的領土,從此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方案成瞭一句空談。劉備稱帝後的第二年章武二年),以為關羽報仇為理由,興兵伐吳,水陸並進,去時氣勢洶洶,回來時損兵折將,還成就瞭陸遜的赫赫威名。
劉備伐吳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幌子,史書記載“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那時候幹什麼都講究一個大義名分,連打仗都要講究名正言順,所以經常會寫一些檄文,來體現自己的正義之師。孫權殺關羽,奪荊州,正好為劉備提供瞭一個伐吳的借口。然而畢竟隻是表面上的借口,劉備伐吳,其實另有原因,筆者主要概括為三個。
首先,劉備能夠發達,還是從荊州赤壁之戰之後,靠荊襄人士的支持,才能先從孫權手中借的南郡,又能順利的平定南方四郡,在劉琦死後,接管荊州的班底。其後取得西川,雖然靠的是張松、法正等人的投靠,但是手下的將領兵馬也都是荊州人士。所以說,沒有荊州人的支持,劉備別說西取巴蜀,連荊州都坐不穩。而現在荊襄人的大本營被孫權給搶瞭,縱使劉備不起兵,其手下的荊襄士人人心不穩,雖然不至於反叛劉備,但在以後的北伐中難免不會出現陽奉陰違。而像諸葛亮這種有大局觀的荊州人,雖然心裡反對伐吳,但是卻不敢阻止,因為他代表的是荊襄士人的利益,如果得罪瞭荊襄人,作為一個外人,以後憑什麼號令部下,憑什麼做丞相,成為百官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