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與魯迅:民國最有名的兩位鬥士,為何失之交臂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郭沫若在紀念魯迅逝世十周年的文章中,為自己未能與魯迅謀面而追悔莫及,他說:“自己實在有點後悔,不該增上傲慢,和這樣一位值得請教的大師,在生前竟失掉瞭見面的機會。”“我與魯迅的見面,真的可以說是失之交臂。”
作為民國時期聲名顯赫的兩位“鬥士”,他們究竟為什麼失之交臂?個中緣由確實耐人尋味。
郭沫若對魯迅的最初印象
1920年10月,郭沫若在《學燈》增刊上,第一次讀到魯迅的小說,那就是《頭發的故事》。他認為魯迅的觀察很深刻,筆調很簡練,但又“覺得他的感觸太枯燥,色調暗淡,總有點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駁”。郭沫若還坦言,這種感覺“直到他的《吶喊》為止”。
正是如此,當鬱達夫勸他讀《故鄉》和《阿Q正傳》時,他沒有再去讀瞭。他說:“但我終是怠慢瞭,失掉瞭讀的機會。以後的著作便差不多連書名都不清楚瞭。”不過,他在評價魯迅小說和周作人譯作時,明顯地尊重魯迅的小說,認為小說為“處女”,譯文為“媒婆”,“處女應當尊重,媒婆應當稍加遏抑。”顯然,他是有意推崇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