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逝世80周年:1936年的魯迅,當人間至愛者為死亡所捕獲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目前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市場價格多少錢 200萬夠不夠?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死”,這也是魯迅作品的一個母題。魯迅這一生,曾目睹無數的死亡。從辛亥革命烈士的死,五卅運動中工人市民流血南京路上,“三一八”慘案學生陳屍執政府門前,到清黨運動中年青的革命者屍沉江湖,以至在白色恐怖中,天真的詩人們被秘密的處決——魯迅可以說在半個世紀裡都時時刻刻感受到瞭這些“屍體”的沉重:這是20世紀我們民族的災難壓在它的最忠實的兒子心上的永遠移不去的夢魘。
魯迅在《為瞭忘卻的記念》裡如是說:“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隻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1936年,魯迅又寫瞭這樣一篇“挖一個小孔”使“自己延口殘喘”的文章,這就是《寫於深夜裡》第二節《略論“暗暗地死”》——這“極平常的慘苦到誰也看不見的地獄”,正是中國的現實。
當然,在1936年,“死”更是魯迅自己的個人話題。因為正是這一年,他直接地面對著死亡。翻翻魯迅這一年的日記和書信,表面看來,好像他總是用很冷漠很平淡的字眼來談論他自己的病,談論死。比如:1936年1月3號魯迅肩膀大疼,第二天,他給朋友寫信說:“我五十多歲瞭,人總是要死的,死瞭,也不算短命。病也沒有那麼急。”5月15日,魯迅病大發,他請瞭醫生來看,斷定為肺結核,而且是“甚危”。第二天魯迅就寫信把這件事告訴瞭母親,卻是這麼說的:“肺結核對於青年人是險癥,但對於老人卻不是致命的。沒有什麼特殊的癥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