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
姬旦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先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並制作禮樂,天下大治,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和思想傢,亦是儒學奠基人,被尊為“元聖”,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周公特別尊重“賢能之士”,重視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並提出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原則,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治國理政理念。
禮賢下士,求才心切。《史記·魯周公世傢》記載:“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大意為: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地(魯國為周公姬旦的封國)。臨行時,他告誡伯禽:“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普天之下人,我的地位已經很高瞭。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就是恐怕失去天下賢能之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封地而高高在上啊。”這也是後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典故的由來。
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為原則。周公極力推行按六德、六行、六藝標準逐級選任官員。《儀禮·鄉飲酒禮第四》鄭玄註雲:“六德:智、仁、聖、義、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凡登六德、六行、六藝者,在三年大比時推選出來,作為賢者能者薦之於王,授官分職。意思是:選任官員要經過選士、俊士、造士、進士四個階段逐級選拔,被選對象的德行、學識和語言三者均為優秀者才能做官。這四個階段一般經過三年才能完成。《周禮·地官·鄉大夫》認為:“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官吏選拔過程中註重被選者的學識,才德並重,選拔有序。這樣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選舉制度,為後代選任官員確立瞭路徑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