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死與魯迅父親之死
文化巨人魯迅說過一句偏激的名言:“中醫都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這句話是空穴來風,事出有因。其中包含嚴肅的歷史內涵。追究起來,有兩件事情扮演瞭重要角色:一是魯迅父親的死,二是魯迅治牙病的切身感受。關於前者,魯迅在《父親的病》一文裡有沉痛的記述。看得出,父親的死在少年魯迅心裡結下瞭永遠的痛與恨,直接影響瞭他的人生觀、世界觀與文化觀。在魯迅筆下,給父親診病的紹興城兩位中醫名士貪婪、冷漠、冬烘、愚昧,簡直一無可取,什麼“舌乃心之靈苗”、“蟋蟀一對”、“敗鼓皮丸”之類,都是打著“天人合一”的幌子自欺欺人,散發著醬缸文化的臭味,令人想起《狂人日記》裡那個抨擊中國歷史的詞――吃人。
應當說明的是,魯迅對中醫的抨擊,是以西醫作為正面參照的。在同一篇文章裡,作者感慨紹興城“那時不但沒有西醫,並且誰也沒有想到天下有所謂西醫”,言外之意很明確:假如當時有西醫,父親很可能得救。魯迅對西醫的崇拜,除瞭時代背景的因素,更有自己切身的體驗。魯迅從小受牙病困擾,自稱“牙痛黨”,據說來自父親的遺傳,其或蛀,或破,後來發展到牙齦出血,無法收拾的地步,試盡各種難驗方均無效。一位善人曾向魯迅傳授如此“秘方”:擇日將栗子風幹,日日食之,有神效。可是結果依然無效。中醫名士對之束手無策,便以“牙損”打發瞭事,更有心理陰暗的長者,竟以“陰虧”相誣因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令魯迅有口難辯。此病從此成為他的恥辱。直到20歲那年,魯迅到日本留學,在長崎找到一名牙醫,花兩元錢,用一個小時,就把牙齦出血的毛病治好瞭《從胡須說到牙齒》)。魯迅後來選擇西醫作為人生事業,目的之一就是為瞭救治像父親那樣的被中醫耽誤的患病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