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靠什麼贏得“忠武”的美謚和孫中山的尊敬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毛主席的一支煙,感化瞭蔣介石的得意門生
張勛1854-1923),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謚號忠武,江西省奉新縣人。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民國後任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他的人生主要靠1917年7月1日擁溥儀復辟名留青史。歷史書隻說他愚忠,實際他的理想是建立君主立憲制,這點卻被很多寫的歷史的隱去不談。
張勛早年喪父母,於1884年清光緒十年)在長沙參加軍隊,坦率直白、敢作敢當,隨清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晚清時期,初隸廣西提督蘇元春部,為參將。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營長),行營中軍督練處總務長)。後隨袁到山東鎮壓義和團。1899年升至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禦前護衛,多次擔任慈禧太後、光緒帝的扈從。1909年宣統元年)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武昌起義後,奉令鎮守南京,戒備陸軍第九鎮新軍。《清史稿》記載,當時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和一幹人等商討是戰是降,手下有個人主張投降革命軍,老張雙眼一瞪,破口大罵。他積極迎戰革命軍。他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為表示忠於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發辮,人稱“辮帥”,所部定武軍人稱“辮子軍”。1913年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發辮。進入民國後他對袁世凱說“袁公之知不可負,君臣之義不能忘。袁公不負朝廷,勛安敢負袁公?”言外之意是警告袁世凱不能做出有負清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