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典故中孔融,長大後既非孝子又非能臣!結局慘淡收場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傢班昭 班昭的 作品有哪些
我國千百年來流傳著一個道德教育的典故:“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說,孔融在四歲的時候,與兄弟們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一個吃,父親感到奇怪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理應拿最小的。傢人們聽到後都感到很驚訝。《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那麼長大後的孔融是怎樣的?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年少勤奮好學,能詩善文。長大後成為東漢名士,文學傢。在漢獻帝即位後,任過北軍中侯、北海相,太中大夫等。喜歡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由於東漢末年,時局動蕩,社會思潮解放,孔融常常有出格的言論和行為。
孔融為人放蕩不羈,時常不穿官服,不帶頭巾,便衣出門,在他心中所謂的孝道也是可以不遵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知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父子之間又有什麼親情可言?歸根結底不過是父親情欲發作的本能罷瞭,兒子和母親同樣來講又有什麼感情?就如同放在瓶子中的一個東西,出來後就分離瞭,沒有任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