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陳宜中出生時間考辯:應以《青山譜》為準
文章分類:南宋
民族英雄陳公宜中出生時間考辯
宋左丞相陳公宜中是一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值得後人崇敬、紀念的歷史人物。遺憾的是因為《宋史》的謬誤流傳,以及對文公天祥存詩誤讀而產生的負面影響,竟然使他蒙冤時間長達700多年。國內著名歷史學傢胡珠生(1927~2014)先生曾在生前撰文《陳宜中生平考辯》,明確指出:“宋元鼎革之際,戰禍慌亂,記籍湮沒缺軼。加以《宋史》成於元臣之手,人物褒貶難免諱飾。陳宜中於南宋末年出任丞相,不肯稱臣降元,轉而奉二王出宮,《宋史》記為“宵遁”;井澳敗後,宜中出使占城(今越南南部)諭意,曾經乘船回國,欲往福州圖興復,《宋史》記為“遂不反”,“終不至”。宋亡後,宜中投海殉國,《宋史》僅記“沒於暹(xiān)”三字。由於《宋史》本傳有所歪曲,故後世史傢隨之而有陳宜中二次逃跑論。”
《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1343-1345),僅用二年半時間,匆匆急就約500萬字,為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又繁蕪雜亂的一部官修史書。修撰者囿於時間和時代的局限,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對一些人物、事件的評價是非失當之處比比皆是。對陳公宜中的評價是非失當,即是極其明顯一例。難怪被清代乾隆年間(1771-1781)官修的,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百科叢書《四庫全書總目》尖銳批評:《宋史》“其大旨以表章道學為宗,餘事不甚措意,故舛(chuan)謬不能殫(dān)數。”。因此,元代之後開始,就有人改訂、重修《宋史》,一種對歷史負責的學術行為一直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