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若不急於殺魏忠賢的話,能延緩明朝的壽命嗎?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字帖-明祝允明草書手卷曹植詩四首名都篇-手機欣賞書法
先講個野史小故事:據說明朝快要亡國時候,太監曹化淳說瞭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心裡有悔意,還秘密讓人收斂魏忠賢骸骨。而天啟皇帝也曾托言“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首先我們大傢不去討論這段野史的真假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崇禎繼位殺魏忠賢這段歷史。
公元1627年年僅16歲的朱由檢在哥哥的手上接手瞭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崇禎可謂是對於”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句話理解最透徹的人之一,在繼位之初就快刀斬亂麻的鏟除瞭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在鏟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同時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得到瞭壯大,少瞭一個勁敵。從此以後東林黨執掌朝廷,東林黨的本質也就趙括、馬謖之流罷瞭。擅長於紙上談兵並無真才實學,用八個字形容“黨同伐異”“樂於內鬥”。那麼崇禎不急於殺魏忠賢的話,能延緩明朝的壽命嗎?我個人有以下幾個觀點,也希望大傢能夠一起探討一下。
一、黨爭:崇禎一下子把“閹黨”連根拔除確實是大快人心,但是這樣得後果就是東林黨徹底就失去瞭掣肘,這樣就造成瞭朝廷一傢獨大,使皇權的使用范圍大大縮小,也造成瞭這些東林黨人對皇命的陽奉陰違,使崇禎皇帝有力無處使,也就造成瞭後期崇禎連軍餉都湊不到,連想遷都也沒有人呼應他,聖旨也失去瞭效益,國傢機器徹底失效。自古以來很多皇帝都會利用“黨爭”來權衡朝野局勢,隻怪崇禎當時還太年輕,有點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