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李東垣有何差異?細讀受益匪淺(上)
文章分類:東漢
導讀:張仲景選用六經辨證構建起瞭“外感學說”,李東垣選用臟腑辨證構建起瞭“內傷學說”。那麼,出身於外感學說的經方,可不可以用內傷學說指導使用呢?脫離六經辨證,在臟腑辨證指導下使用經方,是不是經方的發展呢?
一、討論一則經方醫案
張某,女,28歲。2010年11月25日初診。主訴陣發性咳嗽2月餘。病起於空腹飲冷。咳嗽呈陣發性、連續性,幹咳無痰,咳則胸憋,晚上較白天咳嗽多發,影響睡眠。口幹不喜多飲,納食尚可,大、小便調。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沉細弦。
證屬寒飲內停,肺失宣降。治以溫化寒飲為法,方用小青龍湯加減。
處方:生麻黃3g,桂枝3g,幹薑3g,細辛3g,薑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生甘草3g。7劑,水煎服。
2010年12月2日二診:上方服1劑,咳嗽即明顯減輕。現癥見咽幹、偶咳,舌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化寒飲佐以利咽。
處方:生麻黃3g,炒杏仁12g,幹薑3g,細辛3g,五味子9g,射幹12g,桔梗12g,生甘草6g。5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