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車腐敗”:張居正的轎子需要三十二個轎夫來抬
文章分類:明朝
導讀:從古至今,車都是一種代步工具,但是它更是一種權利的象征。車的好壞和優劣都有明確的等級之分,權力越大的人,坐的車就越好,而級別越大的官,坐的車也就更高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公車腐敗”也應運而生。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去世,享年40歲,孔子悲痛欲絕。追悼會現場,孔子還沒從悲傷回過神來,顏回的父親就提出瞭一個要求:“請先生節哀順變,為表達您的哀思,能否用您的車子改制成棺材來安葬顏回呢?”孔子一聽就止住悲傷回到現實:“不乘車,我怎麼同大夫交往呢?”
這並非杜撰,而是確有其事。因為從先秦起,諸侯公卿都以乘坐馬車為體現身份的一種標志。
網絡配圖
在中國古代,官員的代步工具,最早為牛拉的車,後為馬拉的車,再後來,才改為人抬的轎,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北洋軍閥上臺,不坐轎而坐車,那時的汽車兩旁有踏板,各站兩名挎盒子炮的保鏢,更是招搖過市,威風不已。車的優劣和權的大小成正比,車越好者,權越大,車一般者,權一般,無車可坐者,自然也就無權瞭,隻好垂手站在馬路邊,吃那汽車疾駛卷起來的灰土揚塵,和超標的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