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籍:獨樹一幟的李贄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變態好色明世宗為何要活活燒死瞭自己的皇後
任何一種偉大的文化體系,都是豐富而駁雜的,主旋律與不和諧音同時共存,但當時看來不和諧的音,事後看來也自有其價值。
中國明代的李贄就是一個例子。李贄1527—1602),號卓吾,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姚安知府等職。棄官後寄寓黃安、麻城講學,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或講學,或刊印書籍,終於被誣下獄,自刎而死。
李贄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反對宋以來的道學,反對思想文化禁錮,提出瞭很多新理念。他承認個人私欲的天然合理性,“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他認為商業交易合乎天理且有功績,抨擊重農抑商政策,適應瞭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發展要求。他還對傳統封建禮教輕視婦女的觀念發起尖銳挑戰,在《焚書·答以女人學道為短見書》中寫道:“不可止以婦人之見為見短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設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見,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之不足聽,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戀,則恐當世男子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李贄晚年頗好史學,根據歷代的正史編纂瞭《藏書》,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瞭《續藏書》,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他稱贊深受民間喜愛的《西廂記》《水滸傳》為“古今至文”,在文學方面提出著名的“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坦率地抒發己見,反對當時風行的“摹古”陋習,對晚明文學產生瞭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