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不忘張仲景之恩 《易經》不適合劇烈運動
2015年12月19日訊,皇帝祭天、接受百官朝賀,百姓忙祭祖。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的記載;《東京夢華錄》說“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則以“餛飩享先”。更權威、更正統的記載是嘉靖《江陰縣志》:“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多於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志》:“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
北方有諺:“十月一,冬至到,傢傢戶戶吃水餃。”南方人則吃則吃湯圓和麻糍。我是北方人,就說北方的習俗吧。《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民間……唯食餛純而已。”《帝京歲時廣記》記載:“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在冬至日吃餃子、混沌,一說“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二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些說法是否靠譜,留給專傢們去探究。
聽老人說,冬至日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張仲景是我老鄉,他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傢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長沙太守任上,訪病施藥,大堂行醫。辭官回鄉,適逢冬季,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瞭,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瞭。後來,人們競相模仿做“矯耳”禦寒防凍,是故形成“捏凍耳朵”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