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臨閣帖——溝通與古人的深邃對話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五大艷後之明朝海選皇後張嫣
崇禎六年,災饉兵伐四告,大明元氣衰羸。皇帝與臣僚陷入中國歷史上最為詭異暴戾的關系。經歷三朝侍講的董其昌,側身宮廷,無可回避地跼蹐於兇昏諂讒之間,憂患不安。四月,老道地深自引遠,上疏乞休。崇禎皇帝下旨“特準致仕馳驛歸裡”。是時,董其昌賞帖題跋,流露出一種釋然輕鬆的歡愉。
董其昌《臨淳化閣帖冊》,十開,依序臨王敦《蠟節》、王洽《承問》、王珣《三月》、王廙《廿四日》、謝萬《七月》五帖。《宣和書譜》著錄有敦、洽、珣三帖。《石渠寶笈初編》載:“明董其昌臨淳化閣帖一卷,上等荒四,貯禦書房。素箋本,行草書,凡五則,款識雲:崇禎六年歲在癸酉四月朔,臨淳化帖。思翁。下有董其昌印、董元宰二印,冊計十幅,幅高七寸九分,廣本寸二分。末幅禦筆識雲:乾隆乙醜暮春月望日,養心殿禦筆曾臨一過。上鈐乾隆禦一璽。”
董其昌臨《淳化閣帖》,傳世可考真跡有六件之多。晚年臨之更勤。崇禎五年,曾耗時半月臨書《淳化閣帖》十冊全套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次年復作此《臨淳化閣冊》。二者字勢書跡似互為向背,應臨同一帖本。
對比《懋勤殿藏本》,《臨冊》的行格和順序與之有差,書體字勢突出地顯現一種刻意的異樣。如道光時期書論傢周星蓮《臨池管見》所評:“古人書間茂密,體勢寬博。自思翁出,章法一變,密處皆疏,寬處皆緊,天然秀削,有振衣千仞,潔身自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