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論 | 唐宋時期——《筆法記》(五代)荊浩
文章分類:後梁
荊浩,生卒年不詳,字浩然,沁水(今山西沁水縣)人。唐末隱居太行山洪谷,自號洪谷子。他博通經史,能詩善文,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貢獻尤其巨大。他將“水暈墨章”的畫法進步自覺地加以發展,使之趨向成熟。開創出以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北方山水畫派,氣勢雄偉,風格峻拔,為後來關仝、李成、范寬等人最終發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畫奠定瞭初步格局。除山水外,荊浩在壁畫創作方面亦頗有造詣。
《筆法記》的體裁很別致,采取對話的形式,一個是愛好對古松寫生的青年農夫;另一個是自稱“石鼓巖子”的“叟”,通過兩個人的交往問答,借老人之口,闡述荊浩自己的藝術見解。
荊浩匡廬圖絹本水墨畫 185.8×106.8 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原文:
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鉦山四望,回跡入大巖扉,苔徑露水,怪石祥煙,疾進其處,皆古松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