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為何救不瞭兒子的性命:范蠡有何致命弱點?
文章分類:春秋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大臣,他曾經輔佐越王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還有一種說法,勾踐夫妻曾經到吳國當人質,就是范蠡陪伴在身邊,一邊保護勾踐夫婦,一邊曲意奉承吳王,終於讓吳王放勾踐回國。回國後,他和文種一起協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極發展生產,鼓勵越國人休養生息,積極訓練士兵,終於打敗瞭吳國,洗雪瞭亡國的恥辱。然而,范蠡深深地知道,越王勾踐這個人隻能是和他一起共患難,卻不能和他一道共享富貴,因此在打敗吳國,功成名就之後泛舟太湖,離開瞭這個賴以成名的是非之地。而和他一道為國出力的文種卻被越王勾踐賜劍而死。范蠡進能輔佐國君復國,退則能保全其身,自古就被看作是明智之士,尤其是他功成身退,更被看作是智者的典范,屢屢被人提及和效仿。可是,後來他的兒子在楚國犯瞭死罪,范蠡卻救不瞭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范蠡離開越國以後,乘船跨海到瞭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鴟(chi)夷子皮”,在海邊耕作。他們父子吃苦耐勞,努力生產,合力治理產業,很快積累瞭幾十萬的財富。齊人聽說他賢能,就讓他做瞭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