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情欲:荀子人性觀在儒傢思想史上的意義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宋襄公之二:無處安放的仁義
Affirming Passions:On the Role of Xun Zi's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作者簡介:顏世安,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南京 210093
內容提要:荀子人性觀的基本見解是肯定情欲。“性惡”說晚出,不代表荀子本來人性觀。荀子肯定情欲的思想史背景,是早期儒學有戒備情欲的意識,孟子性善論即其代表。性善論以人性本質為善,情欲隻是人性中的“小體”,卻會“以小害大”,因此是人性中的危險之源。對情欲的戒懼是早期儒學的共同意識。荀子肯定情欲,認為良好政治不用“去欲”、“寡欲”,這是儒學情欲觀的一個翻轉。這一思想轉變背後是政治觀念演變。孔、孟主張德治,士君子修身成德是良好政治的根基。民眾衣食住行的欲望是正當的,可是士君子修身成德,情欲卻是危險之源。早期儒學戒備情欲不是針對民眾,是針對士君子立德。荀子肯定情欲的理據是禮治思想,認為良好政治的根基是以禮“明分使群”。在“分”之內,情欲有合理的空間,不必小心戒懼。因此荀子各篇論政,皆以情欲為禮義的正當基礎,並多次批評戒備欲望的說法。孟學、荀學兩種情欲觀,前者內含人性幽暗意識,後者卻消解此意識。這兩種情欲觀在儒傢思想史上有長遠的影響。宋明理學主孟學,對“人欲”及隱伏其中的內在黑暗有深刻的警覺。清代反理學的思潮重新肯定情欲,汲取荀學資源卻不言宗荀,以重新解釋孟子為肯定情欲的理論根據,結果在有關情欲問題的緊要處不得不暗中曲解孟學。戴震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