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害死瞭屈原?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怎樣讀經典 | 《韓非子》
《橘頌》中屈原表明自己獨立不移以及橫而不流的堅定意志,認為應該“深固難徙,廓其無求”,而非違逆自認的意志受命而遷最終結果難求。這種對於楚國,對於故地,對於楚王室的依賴,很容易被包裝成強烈的自身使命感以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而這種被掩藏的依賴成為其悲劇色彩的最初最原始的一筆。
《惜誦》中“欲高飛而遠集兮 ,君罔謂汝何之?”,說明屈原不離開楚國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楚王對他人格價值評價的牽絆,這一做法意味著他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標準不在自我而在他人,最終使得他的人格力量和自信感有所缺失。
屈原的這一觀念於“忠君”有所差別,前者重點在於君主對自己的評價,而後者在於自身對忠於君主這一追求的履行上。
也正因此,屈原的作品中頻繁出現埋怨楚王昏庸無能,埋怨其用人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可最後埋怨的落腳點總歸是回到對於楚王重用自己的希望與期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