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道根的人,都有一種氣質
最近對老子的一段話特別有感觸。這段話大傢應該都不陌生,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是老子的論道之語,也是《道德經》裡少有的對道的直接言說。我之所以對這段話特別有感觸,是因為突然覺得這種描寫,很像是在描寫一個人。特別是“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句,似乎也能用這樣一種表達方式替代: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孤身挺進,寂寥一身。一種我們並不陌生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瞭,不是才子便是智者,一定有不凡和過人之處。這話是說道的,說這話的是個得道的人,那麼這就是老子無意也不須有意的自況,也說不定。而但凡是這樣的人,這麼點出來,大概都多少會有些感觸。隻是老子這裡所說的,乃是一種終極形態,留下《道德經》後騎青牛出函谷關而莫知所終,正是這形態的最佳意象。
這樣去看,整段話也便隨之貫通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未嘗不可以看作是人的天性,以及身負的天命。“可以為天下母”,是說這天性的背後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性,這天命的背後就是天地萬物的法則。這樣的人,站立在天人合一的中點,所以這段話緊隨其後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對於他自己,他見到的是大象無形,他聽到的是大音希聲,他所行的是與道同化,其中真味如人飲水隻能自知。對於別人,就成瞭曲高所以和寡、卓立故而不群,自然形成一種抽離。這就是因為自在,所以不在。大群不群裡,又是道傢式的相反相成,“大…不…”是老子的經典句式,所以老子在這段話裡才專門提出一個“大”字來與“道”並列。他的寂寥孤寂和踽踽獨行,都是來自這裡。就算是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隻要是同類,也必定是在這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