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呆若木雞”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追問理想與生命:蘇格拉底和商鞅的生死異同
◎ 老 孺
“木雞養到”是一個鮮為人熟的成語,說的是訓練鬥雞技藝。而要把雞訓練成叱吒鬥場的頂尖高手,其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以我們當今人的理解,“呆若木雞”是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癡傻發愣或木訥遲鈍的樣子。其實“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與現在的用法一毛錢關系都沒有,是一個令人起敬的褒義詞,指的是修養深厚、功夫到傢、以定取勝的高人。成語的演變就是這麼不可思議,也蠻有意思。
“木雞養到”和“呆若木雞”成語均出自《莊子·達生》,說的是紀渻子為王養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達生》講瞭這樣一個典故,因為國王一說是春秋時期的周宣王,一說是戰國時期的齊宣王)喜好鬥雞,特召紀渻子專門為王室訓練鬥雞。過瞭十天,國王問訓練的情況。紀渻子說:“不行,這雞表面氣勢傲慢,實際上沒有戰鬥力。”又過十天,國王再問。紀渻子說:“不行,這雞聽到聲音、看到影子就會沖動緊張,心理不過關。”再過瞭十天,也就是一個月時,國王心想應該可以瞭。但紀渻子仍認為不行:“這隻雞目光如炬,盛氣凌人,過於躁動。”直到一個多月後,紀渻子才向國王稟報:“基本可以瞭。雖然聽到其他雞鳴叫挑釁,但這雞完全不為所動,看上去似木雞呆呆的。但它的德性能力已經完全具備瞭,其他雞都不敢應戰,隻會掉頭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