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魯迅的妻子,從未被愛,守空房41年,晚境淒涼 | 朱安傳
-朱安小像-
聽那苦悶的聲音
文 / 喬麗華
很久以來,有一個女性始終盤旋在我心頭,那就是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毋庸諱言,眼下名人的婚戀成為一大熱點,魯迅與朱安的包辦婚姻也難免成為眾說紛紜的話題,但我之所以關註這樣一個人物,並不是想湊這個熱鬧,更不是為瞭爭論魯迅與朱安在這樁婚姻中究竟孰對孰錯。向來我們隻把朱安看成包辦婚姻的犧牲品,一個沒有時間性的悲劇符號,認為她的一生是極為單薄的,黯淡無光的。真的是這樣嗎?有人說,“黑暗也能發出強烈的光”,朱安站在暗處的一生是否也有她自己的光?
和那些精英女性不同,朱安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舊女性。惟其如此,長期以來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對待這樣一個“他者”。她是包辦婚姻的犧牲者,而且至死也沒有覺悟。自“五四”以來,新女性“娜拉”一躍成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朱安這樣的“小腳女人”“舊式太太”則成瞭落伍者的代名詞,處於尷尬失語的境地。這不僅僅是朱安一個人的悲劇,在她身後,乃是新舊時代交替中被歷史拋棄的女性群像,她們在歷史洪流中淪為喑啞的一群,“並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對這樣一個女性群體,我們除瞭“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似乎很難找到一種傾聽她們心聲的方式,也很少有人去這樣做。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如果說魯迅的一言一行都在我們的關註之內,那麼朱安作為魯迅身邊的一位女性,我們對她的瞭解實在乏善可陳!正如《故鄉》中的“我”和閏土之間“隔瞭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我們和她之間也有著深深的隔膜。特別是在極“左”的年代裡,當魯迅被抬上神壇,封為偶像,朱安更成瞭一個忌諱,成為魯迅研究的禁區之一。所有的魯迅傳記中都找不到她的名字,很長一段時間朱安幾乎就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