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及無用之大用思想
文章分類:春秋
清明前幾日拜讀瞭邢道長在騰訊道學發表的文章《憑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恰是大仁大慈》,讀後感慨良多。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傢思想歷來被人們認定是出世的,老子無為治國的施政綱領也被當做是消極的思想去對待。整篇《老子》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句是歷來最被爭議的段落。邢道長在文章中數次提到,老子此處講到的“不仁”並非是眾人所理解的不仁慈,而是天地無私的表現,因為無私,所以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不會因為私情出現瞭偏袒和妒忌。“天地視萬物為平等,所以聖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待人”。天地無私,這是邢道長對老子“天地不仁”論調的核心闡釋。
萬物各法其自然資料圖)
其實,老子的這句話之所以會受到這麼大的爭議,在於與以儒傢為代表的思想體系中最推崇的是聖人之治產生瞭語意上的矛盾。儒傢以孔聖和亞聖二位先賢的言行作為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即“仁”的思想,當老子提出聖人會把百姓視作芻狗時,長期浸淫在儒教文化中的人們多是不理解老子的根本用心,所以就會想當然地認為老子是在否定聖人心懷天下的仁慈之心。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一直被主流文化所推崇的。那麼老子對於“仁”的否定,是否就是時代的倒退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